李連杰在接受楊瀾采訪時說過一段很清醒的話:套路是表演,搏擊是安全有限的武術,而真正的武術因為時代的不需要,早已近于消失
傳武向現代搏擊演化的過程:古武(無法保證競技安全性的真實戰斗技能不可避免淪為演武)→初代搏擊(在真實戰斗體系中提煉可用于安全競技的技術進行切磋 真實戰斗思路大方向不變。)→二代搏擊(商業化思路 規則向盡量保證觀賞性的方向調整 技術亦因規則演變 逐步放棄真實戰斗應用性)→三代搏擊(商業化飽和后的反思,探索規則在保證觀賞性前提下試圖向真實戰斗性回歸的道路)
一目了然,在我國傳武是古武搏擊,散打則是初代搏擊,k1是二代搏擊的代表,MMA是三代搏擊的起始點。而放大到整個全球大環境里,除了初代搏擊是拳擊(歐洲)泰拳(南亞)柔道(日本)外其他基本沒有分別。
而散打是我國在國際武術競技化已經發展到二代時緊跟腳步研發出的初代產品,在當時的歷史階段中,這個初代產品放在二代的國際大環境中以二代的標準去檢驗,成績一開始并不理想,導致國內大批愛好者紛紛對國外各種二代產品由路人轉粉,對散打由粉轉黑。
但當現在歷史進程到了國際市場三代已熟透國內市場,二代也早已飽和時,回過頭來以三代眼光再來看這款國產初代良心產品:MMA搞了那麼多年才總結出的打摔結合硬道理,本就是散打基本方針。
而MMA基礎套餐流線拳+抱摔其實也是散打最基礎的套餐。而早期散打是圓形無圍繩擂台,不像MMA可以無限倒地,所以摔和防摔都比MMA比賽細膩不知多少倍。我們會看到如今MMA比賽很多散打的技術包括李小龍式的側踹。
二代搏擊時代國內被洋拳打開國門自以為覺醒大搞洋務運動對國貨痛心疾首的這一票人(包括十幾年前激進的我自己)本質上都是抱著贏了老子天下第一輸了你是我爹的認爹心態,愧對那些為武術競技化作出巨大學術貢獻的先賢前輩和列祖列宗,所以我想把我的公眾號多用來宣傳國術、散打、截拳道、 中國式摔跤、柔道(日本的二代搏擊)上。
散打的淵源:
武術的徒手格斗形式的名稱,在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中,記載于文字流傳于民間的叫法不少。
古稱相搏、手搏、卞、弁、白打等等由于以徒手相搏相角的形式在台子上進行,故俗稱「打擂台」。民國時期,始將武術徒手格斗稱為「散手」,在民間得到廣泛使用,并沿用至今。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78年散手又復興,于是1979年開始試點比賽之后,一直存在著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散手」這個名稱,尊重了歷史的沿革,是自然而合乎情理的。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散手」這個名稱不準確,不好理解,應該改為「散打」。
武術徒手對抗比賽試驗的反復實踐過程所反映出來的表象,在人們的頭腦里逐漸形成了反映這種事物的概念。人們在口頭語言、文字記載、媒體報道中開始越來越多地使用「散打」這一名詞術語。「散打」概念中的「散」字就是表示散手、散著(招)、拆手、招術的意思;「打」字表示運用這些方法進行格斗較量的性質和用途。這兩個具有不同含義的字組合在一起,不僅能夠從字面上比較全面地反映事物表象及其本質屬性,見其詞、名其意,而且通俗易懂,符合人們的語言習慣。因此,中國武術協會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從1998年開始在正式的比賽和交往中,推廣使用「散打」一詞,并逐漸規范統一。
1979年,隨著一股中國武術熱的再度興起;中國中央政府體委按照現代競技體育模式,首先在浙江省體委、北京體育學院和武漢體育學院進行了武術對抗性項目的試點訓練,并在上述3個試點各設置了至少一個體積在80厘米高,8米見方的擂台,以方便參加項目的運動員在上面進行比賽及訓練。當時的散手比賽允許使用踢、打、摔等各種技法,但不允許使用擒拿肘膝也不許攻擊喉、眼、襠、后腦等人體要害部位;而運動員則分體重、穿護具在相同的條件下平等競爭。
1982年,照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制定了《散打比賽規則》,自此,散打運動按照「積極、穩妥、」的精神,每年舉行一次「全國武術對抗性項目[散打]表演賽」不斷試驗,逐步發展。
1987年,散打被國家體委批準為正式比賽項目,并設「團體錦標賽」和「個人錦標賽」賽制。
武術散打的創立對傳統技擊術進行歸納、整理,舍棄它們的具體形態,找出其中帶有共性的規律,即把中國各拳種門派的拳法、腿法、摔法通過規整,總結出它們的基本運動形式,并且借鑒了拳擊(當時是蘇式拳擊)、跆拳道(下劈腿和后旋踢)、截拳道(李小龍的側踹)等技術確立了散打基本技術。
當時華北華東華南都參與了研究散手技術的創立,北京體院和什剎海體校的梅惠志,李寶如、東北戳腳的佟慶輝、上海的上海體院、廣東的蔡李佛門派都參與了散打的研發創立。
1989年,散打被國家體委批準為正式比賽項目,并設「團體錦標賽」和「個人錦標賽」賽制。
1993年,散打比賽正式被列入第7屆全運會比賽項目。
1998年,散打比賽被列入第13屆亞運會正式比賽。
2000年,首屆中國武術散打王爭霸賽在湖南長沙市舉行
當年的散打王是來自解放軍體院的「劈腿王」柳海龍。
2001年3月27日,中國武術散打王爭霸賽在國家奧林匹克體育中心中國武術協會散打館拉開帷幕;
從此揭開了散打王時代的序幕。
散打運動從初步研究到試點開展,從經驗總結到全國推廣,直至成為現代體育競賽項目,曾經歷過許多困難、矛盾和阻力。
武術散打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是在中國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逐漸演變發展形成的,因此它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中國散打不同于西洋拳擊,也不同于跆拳道;更不同于使用腿擊、肘撞、膝頂的泰拳和不能用踢打,只能用掉、拌、擒方法的柔道等項目;由于散打設擂比試,又不同于西方國家有攬繩的自由搏擊;也不同于日本的空手道、相撲、踢拳道、格斗術,以及法國的踢拳等。
散打要求「遠踢、近打、貼身摔」,它的打斗方式不是凝固的,不是固定的,單一的,而是多變的、演進的。這點和李小龍的哲學異曲同工。